欢迎光临内商职院-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党政管理机构 > 宣传部 > 通知公告

弘扬蒙古马精神 | 榜样的力量①

发布时间:2024-03-28 人气:

1月17日《内蒙古日报》第5版。

1月12日,由内蒙古日报社主办、伊利集团支持的“万马奔腾向未来——弘扬‘蒙古马精神’系列主题活动”启动。为了寻访蒙古马精神的时代印记,深入挖掘和阐释蒙古马精神的丰富内涵,讲述践行蒙古马精神的生动故事,全面展示新时代内蒙古万马奔腾的新实践新风貌,为自治区办好两件大事和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的目标凝心铸魂,本报推出“弘扬蒙古马精神·榜样的力量”系列特刊,让基层干部群众“上镜”,用身边事影响身边人,带动全社会万马奔腾,不断夺取现代化建设新胜利。

郭晋龙

匠心筑梦

在平凡岗位成就多彩人生

一身蓝色工服,左手袖子撸起,满脸自信的笑容……这是笔者初见呼和浩特城市交通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郭晋龙的样子。无数个夜晚的挑灯苦读,无数次的钻研攻关、处理难题,正是靠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劲头,让只有初中学历的郭晋龙一步步成长为铁路电气设备维修和钢轨焊接方面的行家。他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大型技术攻关,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省部级以上奖项荣誉4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他还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工程技术专家,中国铁路工人登上国家科技最高领奖台的第一人。

“我觉得人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要不断进步。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从电力工‘升级’为电工。”郭晋龙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报名参加当时全国总工会组织的职工读书自学活动,并利用休息时间去电工班学习理论知识。一遍学不会,就学多遍,理论学完又立刻实操,犹如一匹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不达目的绝不罢休。1985年,郭晋龙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工务修配厂电工。

郭晋龙不断挑战自我,持续提升专业技能,被单位破格聘为高级工人技师,并自主完成单位引进的瑞士钢轨焊接机的安装、调试及维修工作,还多次应邀前往全国各地研讨进口钢轨焊接机、钢轨接头精磨机、钢轨焊后除瘤机等设备在安装、调试、验收、抢修过程中遇到的故障问题和设计缺陷。他提出的改进方案被多次采纳并应用于新设备升级更迭中,成为人们眼中的“蓝领专家”。

在郭晋龙办公室的书柜里,塞满了各类荣誉证书,其中让他感触最深的是凭借“钢轨焊缝双频正火设备及工艺”获得的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因为难,所以倍感珍惜。”郭晋龙说,开始研究这个课题的时候,先不说技术上的困难,研究团队和资金方面的压力就让他差点喘不过气来。经过深思熟虑,在月收入500多元的年代,郭晋龙自行筹款近30万元,借用北京自动化设备厂的场地进行科研试验,并前往多地学习调研。最终,历时3年完成了Ⅱ型钢轨焊缝双频正火设备及工艺,通过实验后运用到了焊轨生产线。

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师、郭晋龙大师工作室带头人闫存祯说起郭晋龙这段获奖经历,至今佩服不已:“郭师傅的知识底子薄,专业知识基本上是靠自学的,在改进‘钢轨焊缝双频正火设备及工艺’时,面对编程和英文参考书,他拿着英语字典和编程书籍一个字一个字地学,真是下了苦功夫。”正是凭着这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郭晋龙才得以在专业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行。

2018年,郭晋龙退休了,他谢绝了多个省市企业的高薪邀请。如今的郭晋龙,依然利用自己的技术特长继续为内蒙古的轨道交通事业技术创新贡献力量,为呼和浩特的城市发展和技能强国、科技强国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郭成)

张和平

集智攻关

让中国酸奶用上中国菌种

在内蒙古农业大学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楼三楼有一个微生物种质资源库,推开资源库厚重的大铁门,冷气扑面而来,10余个柜子上整齐排列着一个个收纳盒,盒子上贴着“内蒙古地区菌株”“哈萨克斯坦菌株”等标签,来自内蒙古和青海的乳酸菌,虽然曾经远隔千里,如今却在这个实验室里成为“邻居”,在它们旁边,还有从天宫二号“出差”归来的乳酸菌。

这个保存有47573株乳酸菌的种质资源库,是目前全球最大、种类最全的原创性乳酸菌种质资源库,也是首批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这一种质库的建立,为乳酸菌研究和深度开发利用提供了战略性资源保障。而这个乳酸菌种质资源库凝结了张和平及其团队30多年来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艰辛努力。

1989年,张和平从内蒙古农牧学院(1999年和内蒙古林学院合并组建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畜产品加工专业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内蒙古农业大学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在对乳制品研究的不断探索中,他将乳酸菌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

从最初的一个人干到现在带领团队一起做,收集研究乳酸菌的工作逐渐拓展开来。行程上百公里到偏远的牧区,只为讨一碗牧民自制的酸奶;走泥泞的山路、住漏风的窑洞,只为给村民家灶台上的一壶酸粥采样……张和平带领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地“寻菌”,累计从全球32个国家采集自然发酵乳制品等样品6202份,从中分离、鉴定和保存了47573株乳酸菌菌株,逐渐丰盈了乳酸菌种质资源库的“家底”。

2018年,张和平带领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启动了“乳酸菌万株基因组计划”,创建了全球首个集乳酸菌基因组数据与功能研究于一体的共享平台——iLABdb数据库。这一重大成果为产业应用,特别是为核心技术国产化奠定了基础,展现了我国在微生物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乳酸菌被誉为发酵乳品行业的“芯片”,但乳业加工生产领域相关益生菌筛选技术落后和优良菌株匮乏,成为我国乳酸菌产业发展的瓶颈。“让中国酸奶用上中国菌种”,是张和平投身乳酸菌行业研究的初衷。张和平坚信,关键技术要不来、等不来,要靠自立自强。经过集智攻关,张和平团队破解了“卡脖子”难题,让中国酸奶用上中国菌种。

多年来,张和平扎根北疆大地深耕教学与科研一线,他悉心栽培后人,搭建了乳酸菌筛选与乳品发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15个省部级以上平台,带领“乳酸菌与发酵乳制品”团队入选教育部、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创新团队,团队获评“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神农中华优秀创新团队”,并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张和平带领他的团队计划到2025年完成4万株乳酸菌基因组的测序,揭示出更多乳酸菌多样性分布生态学规律,继续对乳酸菌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利用。“乳酸菌的世界很大、很丰富,我们的研究永远在路上。”张和平说。(武峰)

王翠丽

初心不改

守住绿水青山谋金山银山

2024年的降雪让大兴安岭林区显得格外安静。在阿里河森工公司林木种苗中心,50岁的王翠丽轻轻抚摸着苍劲挺拔的西伯利亚红松,凝视着眼前这一片苍翠,骄傲、欢喜、爱惜……所有的情感涌上心头,那是一名林业人最质朴的爱。

西伯利亚红松,它的故乡在俄罗斯,能够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扎根生长,这是个奇迹。这份奇迹中饱含着王翠丽的热爱与执着,以及她奉献出的最美好年华。

王翠丽是内蒙古森工集团阿里河森工公司林木种苗中心副主任兼西伯利亚红松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副主任,更是一位营林工程正高级工程师。从事种苗工作30余年,多次获得全国林业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林业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这些荣光的背后是她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坚守和执着。

长期以来,大兴安岭的树种单一问题,一直困扰着林业工作者。增加树种数量,优化林木结构,丰富林木种质资源,这是很多有识之士探索研究的课题。2005年,王翠丽接任西伯利亚红松技术员。当时嫁接成活率和保存率都很低,为了找到原因,她暗下决心:豁出去干,付出所有时间和精力搞研究!

西伯利亚红松第一次开花是王翠丽最激动也是最害怕的一次经历。当时,瘦弱的她顶着大风,爬上了6米多高的梯子给大树授粉,下来后她尽管双腿发软,还嘴硬道:“不恐高了!”王翠丽“女汉子”的外号越传越远。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是这样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得当年西伯利亚红松嫁接成活率高达99%以上,生长量提高了2倍,第二年保存率达到了94%。王翠丽取得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东北林业大学专家的认可和好评。

工作中的苦与累对于王翠丽来说,不值得一提,但是12年前的初夏之交,那是她作为女儿最心酸的记忆。父亲被蜱虫咬伤,高烧持续不退,但是嫁接工作已经开始,又是紧要关头,她必须坚守。无奈之下,她含泪将高烧的父亲送上了火车独自去外地治疗。事后医生说,幸亏去得及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即使承受着如此大的压力,她当时只字未提……只是每每想起,都会偷偷落泪。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伟大事业成于实干。在王翠丽和林业人多年努力下,实现了西伯利亚红松在阿里河的子代繁育,引种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目前,西伯利亚红松相关技术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推广,共培育西伯利亚红松实生苗1560余万株、嫁接苗13.5万株,营造林20万余亩。同时,王翠丽更是为成功引种西伯利亚红松、建立国家级种质资源库作出了重要贡献。

生命只有奋斗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西伯利亚红松浑身都是宝,能改善林木结构,丰富树种组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非常可观,如果存量多了,取出来的就是金山银山呀!”展望西伯利亚红松带来的美好前景,王翠丽充满了信心和期待。(郭伟伟)

王鑫

扎根驼乡

助农解难“配送”幸福显担当

冬日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清晨格外寒冷,而在内蒙古顺丰速运有限公司阿拉善第三营业部的仓库里,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卸货、分拣、送货……快递小哥们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每天早上不到7点,27岁的王鑫就会来到营业部,开始分货装车,开始一天的工作。虽然气温较低,但在王鑫看来,冬天其实还是挺舒服的,最辛苦的是春秋时节,有时候沙尘天气让这里能见度非常低,绑在车顶上的大件快递让风吹得摇摇晃晃,一天下来,隔着围巾都能吸一鼻子土。不管什么样的工作环境,王鑫都兢兢业业、吃苦耐劳。他凭着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利用工余时间钻研业务技能,经常请教有经验的前辈,创出了自己的一套业务操作方法,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如今,他每天投递的邮件都在100多件,月均投递量3000多件。

一个个快递包裹串联着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也解了很多人的燃眉之急。每逢下雪天气,为确保快递及时送达,王鑫都会提前上班。上个月的一个大雪天,从早晨5点钟一直忙到深夜的他回家倒头就睡,入睡前还惦记着当天的一件因多次与收件人联系未果的药品包裹,下班前只好将这个包裹送回营业点。凌晨4点,药品包裹的收件人打来电话:“昨天在医院手机没电了,今天还要乘早上7点钟的飞机出国,急需这份药品。”了解情况后,王鑫立刻驱车赶往十多公里外的营业点,取到客户急需的药品并派送。“生活的意义就是帮助别人,能被别人需要就是最大的幸福。”王鑫微笑着说。

2023年国庆假期,额济纳旗这座小城因为美丽的胡杨林而成为全国的焦点,这也正是当地农户最忙、发货最多的时候。为了帮助农户及时发货,王鑫亲自帮忙打包、揽收、装货,他说:“苁蓉、锁阳这些中药材,运送时候要十分当心,完整的和折断的价钱差距很大,我们要尽可能地帮他们减少损耗,并快速发货。”提起王鑫,农户们都对他赞赏有加。

王鑫发挥公司业务优势,切实为农户着想,让公司成了当地农户收发快件的首选。“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今后我会继续努力,用实际行动帮助别人,为额济纳旗的发展出一份力。”王鑫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新时代坚守在偏远地区一线的“快递小哥”的心愿。

各奋愚公之愿,即可移山;共怀精卫之心,不难填海。随着快递时效的不断提升,额济纳旗凭借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农、沙产品的品质口碑,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王鑫也在快递员岗位上脚踏实地、勇挑重担,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蒙古马精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优质、安全的服务,用“小”快递服务“大”民生。(丁宁)

 

来源 |《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Baidu
sogou